顶点小说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八十五章 京东铁马(3)
夜间

第八十五章 京东铁马(3)

        

听完吴居厚的报告,两宫立刻下诏,命令彻查。


        

为了防止有司拖延、推诿。


        

两宫直接下令,由龙图阁直学士、户部侍郎李定牵头从御史台抽调御史前往京东路、京东西路调查。


        

李定自然是干劲十足。


        

当即命令,在汴京城张榜公示,宣布接受对京东路、京东西路的一切士民官员的检举。


        

并选派了监察御史黄降权知登闻检院,开启登闻检院的崇仁、申明、思谏三检箱。


        

一切有关京东路、京东西路的告诉、冤情和案件,都可以投入这三个检箱。


        

……


        

吴居厚和京东路、京东西路的事情,其实并没有占据两宫和赵煦多少时间。


        

当日,见完李定,把事情布置下去后。


        

两宫就带着赵煦,在保慈宫里,操练了一个下午的礼仪。


        

第二天,三月甲寅(二十)。


        

天刚刚蒙蒙亮,赵煦就已经醒来,洗漱完毕后,向太后就带着人来了。


        

在向太后身边的女官们的服侍下,赵煦穿上了为他特制的天子祭服。


        

白纱中单为里,朱袜赤舄,外服玄衣纁裳,十二章服在身,八在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四在裳:藻、粉米、黼、黻。


        

衣领向上,如同升龙之姿。


        

衣裳垂下山章、龙章之下,每章一行,每行有十二重,皆织造之。


        

蔽膝之上,更加三章:龙、山、火。


        

腰配大带,素带朱里,上朱下绿。


        

头戴冠琉,十二重白珠垂下,以组为缨,黈纩充耳,一根玉簪穿过小小的冠琉,哪怕已经特意做的小了,依然很沉重。


        

其他鹿卢玉具剑、双绶六彩、大绶、小绶、天杖之类的礼仪性的器物,也都被人放到了赵煦手中或者佩戴了上去。


        

仅仅是为穿上这套冠冕,就足足花了差不多两刻钟。


        

可谓是极其繁琐,极其复杂。


        

这就是为什么,汉代传下来的这一套天子冠冕,会变成礼仪性质的祭服。


        

除了祭祖、祭天外,和每年正月初一的大庆殿大朝会外,没有什么宋代皇帝会愿意穿它的原因。


        

太麻烦了!


        

实际上,在大宋皇帝们在大内,通常都是常服——怎么舒服怎么来。


        

这就和现代人一样。


        

制服什么的,上班才穿,谁下班还穿啊?不嫌麻烦吗?


        

不过,话说回来,汉人的审美是真的强。


        

冠冕在身,赵煦的气质都变了。


        

左右见了都和向太后道贺:“官家威严法度已具矣!”


        

向太后也很满意赵煦穿上冠冕后的模样:“再过几年,我儿当可临天下矣!”


        

赵煦笑了笑,对向太后道:“儿再长大,也是母后的儿!”


        

这就逗的向太后笑的合不拢嘴,头上戴着的沉重凤冠,都在摇晃。


        

于是,向太后便带着赵煦,迎着晨光,走出福宁殿。


        

在福宁殿外,天子玉辂已经在御龙诸直的簇拥和保护下,在福宁殿前静静等候着它忠诚的主人。


        

这东西可是真正的文物!


        

唐高宗传下来的宝贝!


        

据说武则天、唐玄宗、唐宣宗都坐过它。


        

所以,历代大宋天子都宝贝着它。


        

历代不断修葺,不断维护,也不断保养,这才总算没有让这个宝贝散了架子。


        

但是呢……


        

它到底是上了年纪的,所以,赵煦记得,他上上辈子每次坐它,总能听到这宝贝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而且坐在玉辂里,也是摇摇晃晃,好多次赵煦都担心它半路散架。


        

好在它终究也没有散过架。


        

今日是三月甲寅(二十)。


        

大行皇帝梓宫移于景灵宫后的第一天,也是群臣第一次瞻仰大行皇帝御容画像。


        

同时,也是赵煦此生第一次出皇城。


        

自然礼仪性很浓,也是朝野瞩目之事,可以说是满城瞩目也不为过。


        

一声净鞭后,随着礼官的呼喝声:“天子乘车!”


        

在冯景的服侍下,赵煦登上玉辂。


        

紧接着又是一声净鞭。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分别在内臣服侍下,乘上为她们特制全新的厌翟车。


        

于是,在御前钧容直第一、第二班的乐师们的鼓吹前导下,庞大的天子仪卫缓缓向前。


        

在这些骑着马的乐师后面,紧紧跟着的是俗称‘长入祗候’或者‘孩儿班’的殿前东班第三班的禁军。


        

他们在自己的脑后,都系着一条青红色的束带。


        

这是他们祖先忠义的象征——陈桥兵变,昔年的大周殿前司东班第三班,全体为柴氏殉国而死。


        

太祖感慨他们的忠义,亲自命令收养这些人的遗孤,将他们重新编入其父祖牺牲的殿前司东班第三班,并准许他们在自己幞头或者脑后,系上代表忠义的青红色系带。


        

此后百年,东三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始终是守卫大宋天子殿前的亲事官禁军。


        

东三班后面,就是东西两班禁军仪卫。


        

然后是御龙左右直、御龙骨朵直……


        

而在赵煦的玉辂左右护卫的,自然是昔年守卫庆宁宫,如今已经正式编入御龙左直的禁军。


        

……


        

景灵宫。


        

大宋历代天子以及祖宗御容在京奉安之地。


        

也是如今大行皇帝梓宫暂留之宫。


        

赵煦坐着玉辂,在禁军仪卫护卫下,来到了这景灵宫的正门。


        

仪卫停下。


        

群臣从景灵宫两侧鱼贯而出,他们朝服在身,持芴而立,纷纷拜道:“臣等恭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


        

于是,便有着两宫仪卫,举着排扇和黄罗伞上前。


        

将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厌翟车附近,围的水泄不通,没有留下一丝供人偷窥的缝隙。


        

两宫这才缓缓下车。


        

赵煦在这个时候,也在冯景的服侍下,从玉辂中走下。


        

他微微抬头,看向已经被禁军分开的御街另一侧。


        

人山人海!


        

数不清的汴京百姓,都聚拢在御街另一侧。


        

甚至有人爬到了御街另一侧栽种的行道树上。


        

哪怕隔得很远,赵煦依然能听到人群在他下车时发出的欢呼声:“圣躬万福!圣躬万福!”


        

这却是他上上辈子没有的事情。


        

赵煦听着欢呼,他微微垂首,琉珠摇晃间,他轻声道:“这就是民意啊!”


        

唐太宗说,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但赵煦知道,民意是可以被影响,也可以被操纵,甚至可以被扭曲的。


        

就像现在,正如此时此刻。


        

那些百姓知道赵煦是什么人吗?不知道,但并不妨碍,他们将赵煦认定为一个‘纯孝精俊的少年天子’、‘又一个幼年仁庙’。


        

于是,他在走下玉辂的瞬间,对着御街另一边的民众,轻轻伸手挥了一下。


        

一个合格的君主,一定要打造一个亲民且爱民的形象。


        

……


        

这一天,在景灵宫中,赵煦在两宫簇拥下,再次接受了群臣劝慰。


        

他也在这个过程中,见到了如今在京的所有待制以上重臣和三衙横班以上大将。


        

至少,把人认了一遍。


        

虽然未必能全部记住,但那些重要的人,赵煦还时可以靠着记忆记下来。


        

接下来,自然是礼部敬呈大行皇帝御容画像。


        

然后,在这个本该万无一失的环节,出了纰漏。


        

被呈上殿中的大行皇帝御容画像,被赵煦一眼认出来:此与父皇不像也!


        

礼部相关官员,立刻战战兢兢,连连告罪。


        

群臣分班上前,瞻仰大行皇帝御容画像后,也都说不像。


        

这下子,礼部尚书韩忠彦就只能出来请罪。


        

两宫虽然对此很生气,但念在韩忠彦乃是国家老臣之后,从轻发落,只罚了他三十斤铜,以儆效尤。


        

负责具体绘制御容画像的官员、内臣和画师就惨了。


        

勒停一个,冲替三个,其他最轻的也是展磨勘两三年。


        

然后两宫就命礼部重新择人绘制,不可再出错!


        

在这之后,一切终于顺利。


        

而赵煦的表现再次证明了他的聪俊。


        

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姿态,都恰到好处!


        

看的向太后不断点头,也看的太皇太后深感欣慰。


        

……


        

自景灵宫回宫。


        

赵煦就已经很累了,在换下沉重的冠冕后,就到了御榻上去休息。


        

但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却还需要处置国事。


        

特别是李定在黄昏时分再次上书,言及京东路和京东西路的诸多弊端。


        

这一次,李定拿到了从登闻检院的检箱里得到的大量京东路、京东西路当地士民、商贾的实名控诉。


        

所以,他的上书内容也就不再局限于保甲保马法。


        

而是全面扫射整个京东路都转运使司从元丰三年以来,推行的榷盐法、榷铁法和榷酒法!


        

相关的控诉和文字,送到两宫面前,哪怕是曾经对新法最为不满的太皇太后,都被吴居厚的胆子吓到了。


        

当即命令李定,连夜带人从汴京出发,前往京东路都转运使衙门。


        

把吴居厚、霍翔、吕公雅等人全部带回汴京待审。


        

同时命李定为‘京东路都转运使巡查使’。


        

让他在京东路都转运使及其下辖的官署,就地主持调查。


        

至此,京东铁马案,彻底引爆!


        

也是亏得如今汴京城上下都知道,市易法、均输法废除在即,堤岸司也要扑买。


        

不然,单单是李定上书所言的细节传出去,今天晚上,整个汴京城都要沸腾。


        

而现在,汴京人虽然依旧骂骂咧咧,可终究没有那么大火气,也没有那么大怨气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