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七百七十章 躁动的御史
夜间

第七百七十章 躁动的御史

        

吕陶派去跟踪的人,很快就回来了。


        

“察院,小人查清楚了……”对方凑到吕陶跟前:“方才那人唤作:陈十二,是本厢的厢典王茂实的小妾之弟……”


        

吕陶听完,眯起眼睛来:“竟是本厢厢典的人!”


        

本已平静的心脏再次扑通扑通的跳动起来。


        

吕陶甚至感觉,自己已经看到了一张通天的阶梯,在他面前出现。


        

开封府的厢吏?还是本厢的厢典?


        

吕陶忍不住舔了舔嘴唇。


        

这可是一个很敏感的群体!


        

而厢吏、和尚、道士,组合在一起,更是一瓶对外戚来说堪比砒霜的毒药!


        

可不要看开封府的厢官体系是承袭自晚唐五代的厢官体系,就下意识的认为,这就是一个和唐五代的基层厢官一样的制度。


        

只承担着治安、防火的职责。


        

实则不然!


        

就像毕仲游所说——诸厢小使臣,虽带督察盗贼,其实分管估计家业,取问病人口词,并检验救火等杂务,不类捕盗之官。


        

这汴京城的厢吏,从太祖之后,就已经从州郡的那种治安官,转变成了地头蛇!


        

所有厢吏,都是驻在本厢本坊,与街坊邻居朝夕相处!


        

他们是汴京城的细小血管。


        

也是赵官家们的耳目与口舌!


        

而从先帝开始,他们的身上开始背负更多职责。


        

先是熙宁三年,先帝下诏——诏京城里外雪寒,老疾孤幼无依之人,令开封府分擘于诸福田院住泊,于额外收养。仍令推判诸厢使臣依旧福田院条约看验,每日依额内人给钱!


        

元丰五年,因感入京商贾及士人,穷困得病,无钱医治,常常病死于京中,先帝再次下诏:令开封府诸厢使臣各辖二人,凡商旅穷独被病者,录名医治,会其全实,为赏罚法,人月支合药钱两千。


        

当今天子,广福田院之设,令太医局分于诸厢设诊,以治孤寡老幼无依之人,并免诊钱。


        

就是从先帝的这些善政上发展而来。


        

同时,诸福田院中孤儿,最终都会被挑选,然后被汴京新报收走,剩下的则送诸作坊为学徒。


        

也是以承先帝之德政,广祖宗之宏德为名,出封桩库钱,并命开封府、太医局、福田院实施。


        

实际负责具体工作,进行甄别、上报、核实的,就是这些厢吏。


        

此外早在先帝即位之初的熙宁元年,先帝就已经下诏,强化了开封府厢吏的权力——以京朝官曾历通判、知县者为诸厢勾当公事,凡斗讼六十以下情轻者许得专决。


        

这就是将开封府诸厢坊的民事纠纷、斗殴,都交给各厢坊的勾当本厢公事官处断。


        

先帝起初的设想是很好的。


        

合天下州郡能臣之力,将京城建设成真正的首善之地。


        

奈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个美好的设想,彻底落空了。


        

原因很简单。


        

文臣,都是流官。


        

任期都很短,尤其是开封府的文官任期,特别的短。


        

过去,权知开封府几乎是一年换一个。


        

好多人,甚至连半年都做不满就已经高升或者获罪出知了。


        

不止是权知开封府如此。


        

开封府的所有中高级文官,都是这样的。


        

流水的开封府,铁打的厢官吏。


        

故此,在实际上,本该属于厢勾当公事的‘斗讼杖六十以下得专决’的权力,自然而然的落到了那些厢吏手中。


        

便是来了一个想做事的能臣,成功的将权力从这些厢吏手中收回。


        

但,要不了多久,这位能臣就会迅速高升。


        

而继任者则会迅速的将前任抢回来的权力,再次拱手送出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外戚与厢吏,而且还是本厢的厢吏有染,就显得很刺眼了。


        

尤其是,这个外戚在同时,还与和尚、道士,纠缠不清。


        

仅仅是这一点,只要报上去,那这驸马就要百口莫辩,成为天家眼中的‘可疑外戚’。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但,想要靠这种捕风捉影的事情,扳倒一位驸马,天子的亲姑父,还是有难度的!


        

然而,有了弹劾的内容,要是不弹劾,就像在勾栏听曲,人家小娘子都已经投怀送抱了,但自己却已在贤者时间。


        

浑身难受啊!


        

再说了……


        

吕陶是很清楚,现在的御史台内部是多卷的。


        

无论新党、旧党,都在争相的表忠心,都希望天子能像关注朱光庭一样关注自己,乃至于追赠父祖三代。


        

所以,一个个卷的飞起。


        

吕陶很担心,现在盯着驸马的人,不止他一个。


        

若是如此的话,他要是不弹劾,被人抢了先。


        

这到手的功劳和圣眷,岂不是要飞了?


        

不行!


        

吕陶想到这里,就对那官吏道:“汝且在此继续盯着!”


        

“吾回一趟御史台……”


        

“诺!”那官吏拱手应命。


        

吕陶拍拍后者的肩膀,勉励道:“汝自努力,本官将来表功,必有汝的份!”


        

“说不定,皇恩浩荡,能特旨许汝出官呢!”


        

这官吏顿时兴奋起来:“请察院放心,小人定会努力的!”


        

这御史台现在可不仅仅乌鸦们在卷,他们这些乌鸦的打手也在卷。


        

无他!


        

朝廷给的太多了!


        

从元丰八年至今,御史台里的胥吏,得到出官的员额,就已有十人!


        

而在过去,一年都未必有一个!


        

在大宋这样的官本位社会里,哪怕再小的官,即使是不入流品的小官,也是有无数人趋之若虞,削尖了脑袋,做梦都想要拿到的。


        

……


        

吕陶出了永宁坊,就骑上马,直奔御史台。


        

走到半路的时候,他迎头撞见了一个熟人。


        

“元均公!”对方也早早的发现了吕陶,远远就拱手行礼。


        

吕陶来到这人面前,下马后还礼问道:“芸叟怎在此地?”


        

此人,正是吕陶的好友张舜民。


        

他和吕陶、苏轼兄弟还有鲜于侁等人,都是一个团体的。


        

这个团体一度在朝中,自成一派,而且声量很大。


        

因为基本都是蜀地士人,所以被人污蔑为蜀党。


        

不过,现在的蜀党,在经过鲜于侁一案的打击,已经分崩离析。


        

这从吕陶现在开始和朱光庭走近就能看出来。


        

朱光庭可是程颢、程颐的学生!


        

而程颐和二苏之间的关系,如今不能说是貌合神离,至少也是相看两厌。


        

特别是程颐的学生们!


        

他们对苏轼兄弟的感观,因为苏轼在司马光丧仪上对程颐大嘴巴开嘲讽的缘故,已经差到无以复加,发誓一定要给老师报仇。


        

两个派系之间,一度斗的很厉害。


        

不过,随着鲜于侁、上官均被罢,苏辙出知,双方的关系,开始缓和。


        

吕陶也是因此,才能和朱光庭走到一起。


        

但张舜民却依然仇视着程颐。


        

甚至认为鲜于侁一案,是程颐搞的鬼!


        

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慢慢的疏远的了吕陶。


        

所以,今日在此遇到张舜民,而且,看上去是张舜民专门来等自己的,吕陶非常开心。


        

张舜民见了吕陶,却是道:“元均公,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还请移步酒肆……”


        

“也好!”吕陶高兴的说道:“久未与芸叟把酒呢!”


        

两人便就近找了个食肆。


        

而在如今的汴京城里,开的最多、装修最好的,莫过于孙家烧肉店。


        

吕陶与张舜民进的就是一家开在附近的孙家烧肉店。


        

进了店铺,与店家招呼一声,要个雅间,张舜民点了几个招牌的烧肉,要了些茶水,并嘱咐店家不要打扰他们。


        

进了那雅间,关上门,两人分宾主坐下来。


        

张舜民就对吕陶道:“元均公,我方接到了吏部的官告,已是定下了六月出知熙州,任为同知熙州!”


        

吕陶闻言,喜道:“这是好事啊!”


        

“知州游景叔,通判包君航,皆君子也!芸叟与君子同事一州,将来定是佳话!”


        

“是啊!”张舜民道:“这确实是好事!”


        

他这次其实是被贬了。


        

他被贬是因为他和苏轼一样,管不住自己的嘴巴。


        

三月份的时候,他上章弹劾太师文彦博操弄权术,任用私人。


        

证据是文彦博向朝廷举荐的几个人,都和他有旧。


        

然后,就被铁拳了。


        

文彦博都还没有说什么,都堂宰执就已经跳了起来,将他的弹劾逐一驳斥。


        

特别是吕公著,直接要求,贬黜张舜民。


        

不然,他就要辞相!


        

道理是很简单的——去年,吕陶等人以文彦博,年老、多病,乞尊礼为帝师,勿以朝政、国家事烦忧。


        

然后,文彦博当即就发了脾气,立刻闭门谢客。


        

当时就闹出好大风波!


        

最后还是天子亲自去请,才把老太师请出来。


        

事后,吕陶等人本该贬黜,但文彦博求了情,才留用了下来。


        

如今,张舜民好死不死,又头铁的要评论文彦博,还说他私相授受。


        

以文彦博的脾气,他是可能再次发作的。


        

而宰执们最怕的就是这个了。


        

张舜民悠悠一叹:“不瞒元均公,某此番能得熙州同知,是太师上的表章举荐的!”


        

吕陶沉默了。


        

因为上次,他能留用,也是太师文彦博上的表章求情。


        

好人、坏人,都是文彦博!


        

就他们这些人,是小丑,是处事毛躁的年轻人,是不知轻重的激进派。


        

反正,别人都是这么议论的。


        

就这,他们还必须感谢文太师,得感恩称颂太师的度量。


        

只能说,四朝元老,真的很厉害!


        

随随便便就可以把他们这些年轻人吊起来锤。


        

“不说这些了……”张舜民道:“此番回到熙河,对某而言,也算是好事了!”


        

他当年曾跟着高遵裕在西北用事。


        

对于西北地方的情况算是了解的。


        

“某来寻元均公,是来告知元均公一个事情的……”


        

“嗯?”


        

“天子再次留中了今日弹劾驸马的弹章……”张舜民悠悠的道:“王明叟等人,在御史台中串联,欲至内东门下长跪不起,乞天子诏对,乞当面呈奏驸马不法事!”


        

吕陶闻言,神色剧变。


        

他知道的,王觌要做的事情叫扣阙!


        

像扣阙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就必然会闹的满城风雨。


        

同时,也必然将都堂宰执们全部拉下水!


        

道理是很简单的——御史扣阙,等于绕过了正常的程序,属于越级上告。


        

这本身在官场就是大忌!


        

更要命的是,御史扣阙后,都堂宰执就必须站队。


        

是支持御史们?或者反对?


        

这是没有中间选项的!


        

选中间立场,等于告诉天下人,这位宰执是两面人,在骑墙观望。


        

而支持的话,若扣阙失败,支持者只能自请出外。


        

若反对的话,一旦扣阙成功,反对者从此就要为千夫所指。


        

所以,都堂宰执们是很反感御史们扣阙的。


        

他们也严防死守着御史扣阙,稍有动静,都堂的铁拳就会立刻降临!


        

王觌哪来的胆子?


        

吕陶看向张舜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只是留中的话,王觌不可能串联其他御史。


        

御史们莽归莽,轻重还是知道的。


        

越过都堂宰执,等于挑衅都堂权威。


        

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若没有一个合理的、足够说服所有人的理由。


        

那就不仅仅是得罪现在的宰执。


        

也在得罪将来的所有宰执!


        

这样做的人,会被所有人视作异类,当成刺头。


        

永远都会被按在偏远军州,永世不得翻身!


        

张舜民叹道:“天子下诏,命出封桩库钱,为驸马补亏空!”


        

吕陶张大了嘴巴,心脏扑通扑通跳个不停。


        

天子诏出封桩库钱为驸马补亏空?


        

这是什么神仙举措啊!


        

反正,吕陶在知道了此事后,就再也按捺不住了。


        

他立刻就道:“王察院欲率众扣阙请命于天子!”


        

“此乃为天下人言事!”


        

“吾虽不才,必当从之!”


        

在天子下诏出封桩库钱,为驸马填补亏空后。


        

整个事情的性质,已经彻底变了。


        

为什么?


        

因为天子出封装库钱给驸马填补亏空的这个诏命,就类似于现代的某个基金发短信给自己的客户——家人们,我真的没有被挤兑啊!


        

妥妥的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事也是一般的道理。


        

不打自招的同时,给了所有人一个公平的出风头、表忠心的机会。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二三子可击鼓而攻之!


        

任何御史言官,只要智商还在线,在知道了这个事情后就会猛猛的冲起来。


        

再没有比现在更安全,更容易表现自己忠诚的机会了!


        

甚至可以说,谁不参加扣阙,谁就是心里有鬼!


        

这个人应该被狠狠的审查,查他祖宗十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