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七百九十章 对寿康公主的安排
夜间

第七百九十章 对寿康公主的安排

        

傍晚时分,通见司送来了王子韶的劄子。


        

赵煦看完,就笑了起来。


        

“人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朕的士大夫们,还真的是人人都有着这样的觉悟啊!”


        

仔细想想也对。


        

人越老,也就越贪恋权柄。


        

就像如今在大名府的韩维,不就在天天忙着给赵煦表忠心吗?


        

来自大名府的问安劄子,每隔半个月就要送一封来。


        

言辞之中,极尽吹捧、阿谀,看的赵煦都有些脸红了。


        

而韩维所求的,不就是想要一把清凉伞吗?


        

于是,无论是张问这个头铁的逆行者,还是崔台符这个被流放在外两年多的老臣。


        

王子韶的报告,都描述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想要有所作为!


        

特别是崔台符,在和王子韶谈过后,就表示愿意在律学中,完全贯彻来自朝廷的一切指令。


        

这很好!


        

赵煦放下劄子,站起身来,吩咐冯景:“冯景啊,准备一下,朕要去给两宫问安!”


        

此时,殿外已经出现了风雨的迹象。


        

看上去很快就要下雨。


        

老天爷就是这样无常!


        

在四月辛丑日(20)前,京畿地区超过五十天滴雨未下。


        

然而,自辛丑日降下甘霖后,短短的几天时间,已下了三场雨。


        

今夜若再下,就是第四场了。


        

不止开封府下雨,上游的洛水流域,也是普降雨水。


        

丰沛的雨水,让汴河的运力大增。


        

汴河再次变得繁荣起来,就好像之前的旱灾不存在一样。


        

日夜都有着漕船,从汴河、曹河、五丈河等进入京城。


        

堆垛场中的工人,从早忙到晚。


        

有些时候,还得连夜加班。


        

一切都似乎好了起来!


        

似乎真的如文臣们所说的那般,是因为张敦礼的缘故。


        

然而赵煦知道,旱灾的结束,只是开始。


        

从元丰八年开始,全球气候,正在逐渐被新一轮的小冰期影响。


        

大宋立国开始的温暖期和气候平稳期将走向结束。


        

十余年后,太湖和大运河的结冰,将宣告着真正的乱世到来。


        

风调雨顺的恒纪元结束了!


        

多灾多难的乱纪元,将拉开帷幕。


        

他在现代历史书上所看到的女真、蒙古的兴起。


        

就是这一轮乱纪元所催生出来的。


        

想着这些事情,赵煦忍不住低声呢喃:“时不我待,时不我待啊!”


        

他必须在那之前,找到出路。


        

不然的话……内爆是必然的!


        

想着这些,燕援已领着御龙直到了殿外。


        

赵煦在忠诚的御龙直的簇拥下,沿着皇城的回廊,先到保慈宫,与向太后汇合后,又折返到庆寿宫。


        

庆寿宫中的太皇太后,这几日心情一直很低落,精神看着也有些颓废。


        

没办法!


        

她是真的有些忧虑。


        

忧虑于高氏的未来,也忧虑于宝贝儿子赵颢的未来。


        

不过,赵煦一直在给她吃定心丸——譬如昨天,赵煦就借口‘太母为国操劳,功在社稷’下诏追封太皇太后的生父周王高遵甫为陈王。


        

虽然,这种追封不费一文钱,纯粹是形式上的。


        

但,太皇太后的精神与心情,还是因此好了许多。


        

赵煦到的时候,她已恢复了往日的神情,只是略显疲惫。


        

不过,对赵煦请她‘御正殿’的事情,她还是婉拒了。


        

倒不是她不想回来。


        

实在是回不来!


        

张敦礼才死,其父母兄弟也才刚刚被送出汴京。


        

涉案的秀在和尚等人,虽已判了斩首,但依律斩首得等到秋后。


        

她倒不是一定要等到这些人都被处死才能重新出来听政。


        

但最起码,也得等到一切风平浪静,大众遗忘了张敦礼案。


        

这样,起码也要到端午节后,太皇太后才可能再次出现垂帘听政。


        

在这段时间里,两宫垂帘,就要变成保慈宫垂帘了。


        

这必然导致权力的转移。


        

或许,等她重新出现在崇政殿上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变了。


        

因为向太后,正在或被动或主动的,开始承担和接受更大的权力。


        

宰执们也默契的,开始频繁向保慈宫请旨。


        

等出了庆寿宫,赵煦陪着向太后,走在回保慈宫的回廊中。


        

此时,天空已开始下起了绵绵细雨。


        

一盏盏挂在回廊下的油灯,照亮着回廊内的道路。


        

在走到福宁殿前的时候,向太后忽然对赵煦道:“六哥,寿康公主邸的女官,今日上报言,公主每日哭泣,不肯进食,好像有殉死的意思……”


        

赵煦听着,也是在心中摇了摇头。


        

他在现代留学十年,在三观方面,自然难免被现代的思想所影响。


        

尤其是他所处的社会阶层,普遍比较进步。


        

虽然,多数人只是嘴上说着些政治正确的话。


        

私下里,该怎么玩还是怎么玩。


        

但,大宋的女德,还是让赵煦有些看不过眼。


        

那张敦礼算什么东西?


        

凭什么叫一個公主殉死?


        

这事情要真的出现了,那皇室的颜面就要丢尽了!


        

人们会怎么评价?


        

可寿康公主,真要一心求死,也是拦不住她的。


        

赵煦无奈,只好道:“儿臣过几日,派人请公主入宫,好好劝解一番……”


        

只能这样了。


        

不然呢?


        

向太后却是摇头,道:“恐怕不行!”


        

“公主这几日来,一直在哭……”


        

“六哥须得尽快想个法子,安抚住公主才是。”


        

赵煦想了想,道:“那……命大宗正停止为公主之子寻找过继者?”


        

寿康公主求死,无非是心死。


        

心死的原因,除了丈夫‘自杀’,姑舅全家被流放外。


        

最大的原因,大概就是其独子也被大宗正接走了。


        

只要把爱子送回去,有了依靠和寄托,寿康公主大概率就不会再求死了吧?


        

向太后却摇头,道:“不可!”


        

“张敦礼诅咒君父,安能使其有香火祭祀?”


        

这倒是!


        

只是,这样一来,寿康公主没有寄托,还是会求死的。


        

向太后却是看着赵煦,轻声道:“六哥……”


        

“越国大长公主不幸薨逝,也有两年多了……”


        

“镇安军观察留后,因思念公主,不肯续弦……”


        

“若是……”


        

赵煦听着,眼前一亮。


        

王师约算是赵煦扶起来,监视外戚勋贵们的。


        

自越国大长公主去世后,他就一直是孤身一人。


        

恰好,寿康公主也没了丈夫。


        

这个时候,让王师约再尚公主,既可以显示皇恩浩荡,同时也能进一步的确立王师约的地位。


        

同时还能让寿康公主将来有依靠。


        

更可以表明皇室是鼓励寡妇再嫁多生孩子的!


        

是的!


        

大宋朝和之前的汉唐,在生育政策方面,都是一脉相承。


        

鼓励寡妇再嫁!


        

在如今的大宋,守寡的妇人,若坚决不嫁,是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限制、打压的。


        

像韩绛调整役法,就是逮着三种人,疯狂压榨,从这些人身上吸血,弥补减税带来的财政亏空。


        

而这三种人分别是——僧道、寡妇或未嫁但无父无夫的女子以及赘婿。


        

至于什么贞节牌坊什么的?


        

那是明朝后才出现的东西。


        

在现在的大宋朝,守节,可不是随便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情。


        

想守节?


        

你得有那个资格!


        

比如说,你得先是个士大夫!


        

至少,也得是吃赵官家的俸禄的官员,才有这个资格!


        

所以……


        

寿康公主改嫁王师约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对她,对朝廷,对赵煦,都算是个好法子。


        

问题是……


        

王师约,他愿意吗?


        

赵煦想到这里,就抬起头,看向向太后。


        

向太后道:“镇安军观察使,昨日上书言,乞将罪臣张逆之子,寄于其名下管教!”


        

赵煦懂了!


        

便点头道:“此事母后做主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