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八百三十一章 要圣眷,还是要名声?
夜间

第八百三十一章 要圣眷,还是要名声?

        

‘元祐大典’这个大饼,在一开始,其实是赵煦画出来吸引支持的。


        

噱头大于实际!


        

甚至可以说,就是个态度而已!


        

这个事情,其实过后不久,很多朝臣也都反应了过来。


        

所以,热度很快就降了下去。


        

甚至都没有人再提这个事情。


        

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想要完成这样一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的皇皇巨著。


        

以彼时大宋捉襟见肘的财政和高度市场化的藏书经济,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世面上,随便一本上些年头的古书,价格都在十几贯以上。


        

若是孤本、珍品……


        

那就只能看开价的人的心情以及购买者的财力。


        

大相国寺每月初一十五的万姓交易大会上,孤本古籍和珍本的价格,就从未低于一百贯。


        

更不要说编书本就是耗费巨大的工程。


        

旁的不说,元祐字典书局成立两年多就花掉了十八万贯!


        

就这还是张方平节省着花的缘故,不然,要换个类似蒲宗孟这样的大臣来主持书局。


        

别说两年十八万贯了!


        

一年都未必够!


        

而元祐字典这样的文化工程的开销,少说也是元祐字典的十倍以上!


        

彼时的大宋财政,拿得出这笔钱吗?


        

拿不出!


        

打死都拿不出!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


        

从今年开始,大宋的财政收入明显增加。


        

别看章衡天天哭穷,这也没钱,那也没钱。


        

但事实就是,今年大宋的财政净收入,很有可能突破七千万贯!


        

比之去年六千五百余万贯,再次增加了将近五百万!


        

大宋财政将实现了连续三年的净增长!增速之快,更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虽然,依然需要将超过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拿来养军队和官员。


        

还得拿出一大笔钱去填去年陕西各路因为战争、赏赐导致的亏空。


        

但,按照这个增速,可能明年朝廷就有钱来搞元祐大典了。


        

曾经遥不可及的大饼,眼看着就要变成现实。


        

朝野内外,谁还坐得住?


        

士大夫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


        

而元祐字典这个饼,全部囊括!


        

只要参与其中,哪怕有个名字,也足可让族谱单开一页!


        

若能在其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那么……与历代名臣比肩,不在话下。


        

倘若能成为书局的核心,那么太庙在召唤,甚至……还有机会在未来进文庙,与孔子、孟子等先圣并列,接受万世香火祭祀!


        

从而实现,士大夫们的最终理想——真正的永垂不朽!


        

这谁顶得住?


        

反正,冯京是顶不住一点的!


        

在心中深深吸了一口气,冯京迅速的复盘了一遍,这些日子他在家看过的汴京新报和汴京义报上刊载的文章。


        

从六月丙戊开始,一个个标题,在他脑海中划过。


        

忽地……


        

冯京的脑中浮现了一篇刊载在汴京义报上的文章标题——胥吏害民何时休?


        

作者署名是‘恩祖’。


        

而傻子都知道,吕惠卿号恩祖。


        

所以,这篇文章是吕惠卿的手笔。


        

冯京之所以想到这篇文章,是因为他对这篇文章的印象很深刻。


        

不是因为他说的有道理。


        

而是太怪了!


        

一直以来,吕惠卿此人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当简单直接——杀,杀就完事了。


        

就像他在对西贼问题上的态度——杀光所有党项人,西贼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也如他当年在变法上的激进态度——只要把所有反对派,统统赶出朝堂,那么,变法就一定能够成功!


        

而那篇文章,署名恩祖的吕惠卿,却不复曾经的激进。


        

他甚至没有喊打喊杀。


        

而是提出了一个关切的问题——自古以来,胥吏害民,弊病已久,历代皆无良策!


        

原因是什么呢?


        

这实在是值得所有人深思啊!


        

且,他还认为,即使将开封府的公考制度,推行到整个开封府,也未必能够真的革除胥吏的弊病。


        

至于推广到整个天下?


        

那就更不可能了!


        

因为,没有这么多的士子!


        

于是,他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汴京城的公考能够成功?


        

几乎通篇都是在提问题,很少下结论。


        

这很不吕惠卿!


        

所以,当时冯京看完后就感觉奇怪:“这福建子怎么改性了?”


        

是啊!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吕惠卿这个福建子,居然不喊打喊杀,反而开始探讨胥吏的弊病和思考解决之道了。


        

怪!


        

太怪了!


        

如今想来……


        

文章大概肯定是吕惠卿写的!


        

因为用词习惯和文风有着浓浓的吕惠卿风格。


        

但,内容恐怕并非吕惠卿的思考。


        

而是……


        

冯京抬起头,看向自己身前,他咽了咽口水,感觉心脏在扑通扑通的剧烈跳动着。


        

就像当年,他在礼部试后的放榜日,与诸多士子,一起挤在皇榜下,等着朝廷公布礼部试的名次一样。


        

而冯京知道,时不我待,他必须争分夺秒。


        

不然,一旦张安道那老匹夫反应过来,他就完蛋了!


        

因为,没有人能在引经据典的为天子的政策论证合法性方面超过这个老匹夫!


        

人家是行走的崇文院!


        

脑子里装满了,大宋一朝历代故事和历代先帝的宝训!


        

于是,他来不及思考清楚,就持芴拜道:“陛下……”


        

“老臣以为,公考之制,固然是千古圣政……”


        

“然而,若要推广到整个开封府,臣恐难以施行!”


        

“因为……”他抬起头,毫不犹豫的抄了吕惠卿的作业:“很可能,并无这许多士子可用!”


        

“臣曾于仁庙嘉佑八年,任为权知开封府,对开封府府界之中的情弊,略有了解……”


        

“臣乞对于陛下!”


        

然后,他就看到了身前的少年官家,微微颔首,温柔的说道:“有劳节度……”


        

冯京大喜,他知道,自己赌对了!


        

于是长身而拜后,开始在御前掰着手指头,将开封府府界诸县、镇的胥吏数量,做起了介绍。


        

尽管如今距离他担任权知开封府,已过去了二十几年。


        

但大宋朝的情况就是,很多事情,几十年都可能不会有什么变化!


        

即使这中间经历王安石变法和元丰改制这样的历史大变局。


        

但基层的情况,却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


        

毕竟,过去要多少人干活,现在应该也要这么多人才能把活干完。


        

不可能王安石一来,官府效率就能够凭空提高。


        

冯京一边说,一边高速运转着自己的大脑。


        

当他说完最后一组数据的时候,他就已经有答案了。


        

“陛下,开封府府界诸县、镇,需吏员数以千计……”


        

“且多数吏员,不似汴京城这般,只需要在汴京内外诸厢用事……”


        

汴京城才多大?


        

哪怕算上新城外的九厢十四坊,面积也不如府界的一个县。


        

“况汴京百姓,皆为城郭户,而府界百姓,则多为农户……”


        

“城郭户,见多识广……农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多数目不识丁……”


        

赵煦听着冯京的话,在心中暗暗点头。


        

不得不说,这老登确实是懂基层的。


        

城市与农村,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两个世界!


        

用城市的思维去思考农村的问题。


        

等于刻舟求剑,注定没有结果。


        

所以……


        

公考这个目前只适合在汴京城这种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商业兴盛的城市中实行的制度,注定无法落实到广大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州县。


        

旁的不提,就一个事情,就足以让那些公考出来的士子望而却步——那些偏远贫困,穷山恶水的乡村!


        

想叫士人们,进入乡村基层,去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打交道?


        

怎么可能?


        

就算有人愿意,那也必然只是少数。


        

而在这少数人中,又只有少数能适应他们的工作。


        

同时,公考制度的特殊性,也将使得,公考招录的士人,存在极大的流动性。


        

他们不是胥吏,不会一直留在基层。


        

如今的农村,也缺乏留下人才的理由。


        

赵煦用着希冀的眼神,看向冯京,轻声问道:“所以……”


        

“节度可有良策救此弊病?”


        

“臣万死斗胆进言……”冯京持芴顿首再拜:“臣愚以为,若要救此弊病,非两足并举不可!”


        

“一者,公考也!”


        

“以公考拔擢道德之士,进用君子正人,而用于诸县、镇,用于诸吏之首……”


        

“所用者,正风气,倡仁义,宣教化于乡野,布圣德于四方!”


        

“还有呢?”赵煦上前一步,目光灼灼,盯着冯京,鼓励着他说出他想说的话。


        

冯京脑海中回忆着,吕惠卿的文章中所发出来的问题。


        

为什么公考可以在汴京城成功?


        

除了吕惠卿所列出来的原因外,年轻的时候,曾在饥寒中游历四方,在显贵后,又差点把京兆府的地皮都刮干净,让自己落下一个‘锦毛鼠’的外号的冯京心中清清楚楚。


        

胥吏,为什么无人能制?


        

除了他们肯干那些士大夫不肯干的脏活累活,填补了权力的真空外。


        

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无敌!


        

在政治上无敌!


        

因为他们几乎没有上升空间!


        

于是,有司只能拿捏某个胥吏个体,却无法拿捏胥吏这个群体。


        

所以,必须要破除胥吏这个群体的无敌金身!


        

那要怎么才能破除掉胥吏们身上的无敌金身呢?


        

冯京知道答案。


        

但……


        

他同样知道,一旦说出口,他就很可能被无数人指斥。


        

所以,选择就在他心中!


        

要圣眷,还是要名声?


        

怎么选呢?


        

冯京轻笑一声,这还需要考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