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八百四十三章 人人要过关
夜间

第八百四十三章 人人要过关

        

“卖报……卖报……”报童的声音,从街巷的那一头传来:“今日的汴京新报喽……”


        

正在租赁的民宅院子里与友人下棋的舒亶楞了一下,然后吩咐着身边的学生:“且去买一份汴京新报……”


        

“诺!”


        

做完这个事情,舒亶就看向自己面前的友人,笑着道:“让明公见笑了!”


        

后者拱手道:“无妨!”


        

舒亶点点头,但心中却是百感交集。


        

本来,他这次入京,应该是要被起复,甚至委以重任的。


        

哪成想,起复的旨意还没有下来。


        

当初下旨将他诏入京城的太皇太后,就因为张敦礼案而暂避正殿。


        

没了太皇太后,他在京中又少朋友,可谓是举步维艰。


        

好在,官家前些时日,终于是想起了他,下诏起复他为朝请郎,除为监察御史里行。


        

这是他在十几年前,曾担任过的官职。


        

所谓里行,这是北周的发明,本朝之用,盖出于欧阳文忠公所议——不问差遣次第资序,唯才是举,资浅者为里行,资深者入三院。


        

所以,他的资序等于一夜清零。


        

重新回归了那个熙宁初年,懵懵懂懂闯入朝堂的年轻人的起点。


        

但,舒亶却很欢喜。


        

因为,这同样也将他的污点,一并抹去,使他得以重新开始。


        

故此,如今的舒亶,可谓是跃跃欲试,意图建功立业。


        

当然,经历了起起落落的磨砺后,舒亶的心态,也不再如当年那般急迫。


        

所以,虽然昨日宫中就传出了消息。


        

府界胥吏残害无辜,天子闻之震怒,太后亦怒,诏两府髃臣,哭诉之,言乱臣贼子欺天家暗弱云云。


        

消息传出,整个御史台都轰动了。


        

然后,就是集体弹劾。


        

弹劾权知开封府蔡京、开封府推官张商英、开封府判官李士良等,林林总总列了数十条罪证。


        

然后,就是朝野集体上书表忠。


        

从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以下,到在京京官,所有有资格上书的人,都在连夜写表章表忠心。


        

勋贵外戚宗室,尤其如此!


        

传说,大宗正赵宗晟、同知大宗正赵宗景、嗣濮王赵宗晖还有荥阳郡王曹佾、驸马都尉、晋州观察使王师约等宗室、外戚里的重臣,全部出马,挨家挨户的找人收表章,一直收到今天早上。


        

真真是做到了人人过关,个个表忠。


        

此外,就是切割了。


        

所有人都在表章中,赌咒发誓,‘与府界群贼绝无干系’。


        

不止是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也不会有!


        

后面两个事情,舒亶当然是做了的。


        

这是立场问题!


        

写了的,未必是大宋忠臣,但没写的必然是乱臣贼子。


        

马上就会有铁拳降临,叫其知道,这天下到底是谁的。


        

但,弹劾蔡京等人,舒亶却没有做。


        

没做的原因,倒不是他和蔡京有旧。


        

而是舒亶知道,蔡京等人都是天子的近臣,甚至可以说,在元祐元年天子亲领开封府后,这些人就是实际上的天子家臣!


        

若是弹劾的太过,那岂不是等于把天子也一并骂了?


        

所以,他想再等一等。


        

看看宫中风向!


        

主要是今天的汴京新报的内容。


        

没多久,舒亶的学生就带着一份新鲜出炉的汴京新报回来了。


        

舒亶接过来,看了一下头版头条,就笑了起来:“蔡元长此番,大抵是难逃贬黜了!”


        

今天的汴京新报,头版头条,除了集中火力,抨击府界诸吏,罗列其种种罪名,甚至将他们的行为,斥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这等于将府界胥吏,开除人籍!


        

也等于告诉所有人——对这种人‘可击鼓而攻之’。


        

只是看着这些文字,舒亶就感受到了腥风血雨。


        

而在头版外,汴京新报还在次版,用了不小篇幅,严厉批评了开封府有司的软弱、渎职。


        

就差没有指着鼻子骂,开封府上下都是废物了!


        

如此严厉的斥责文字,已经能说明很多东西了。


        

就是……


        

“渎职、软弱?”舒亶咀嚼着这些罪名。


        

“为何不是包庇甚至连同流合污都没有用上?”


        

他不太懂。


        

但舒亶知道,他应该写弹章了。


        

正打算与友人拜辞,他的学生却又递来一张小报。


        

“老师,今日还有汴京义报……”


        

舒亶接过来,惊讶道:“今日汴京义报也刊行了!?”


        

和每天都会刊印发行销售的汴京新报不同,汴京义报很少连刊,一般三五天,甚至可能七八天才会发行一次。


        

主打的就是清高,宁缺毋滥。


        

非得要有足够的好文章、好诗词,才肯刊印。


        

偏偏,士大夫们就好这个调调。


        

于是,所有在京的文臣,都会披一个马甲,给汴京义报投稿。


        

若自家文章、诗词刊印上去了,便得意洋洋,大肆宣扬。


        

若没有,就默不作声,假装没有这个事情。


        

像舒亶在京闲居期间,就用了懒堂居士、闲散山人等马甲给汴京义报投稿。


        

成绩不错,有四篇文章/诗词被刊载了上去。


        

还得到了不少人的点赞。


        

“恩!”那学生拜道:“老师,今日的汴京义报头版的文章标题,有些邪性……”


        

“恩?”舒亶接过来被递来的汴京义报。


        

和用相对廉价的麻纸刊印的汴京新报不同。


        

汴京义报,因其主要面向士大夫们,所以无论是纸张、油墨还是字迹,都要更好。


        

特别是纸张,用的是质地细腻的竹纸。


        

所以,手感很好,上面的字迹也很清晰。


        

舒亶只是低头一看文章标题:涓涓细流,可以济沧海!


        

“好大的口气!”舒亶撇撇嘴。


        

然后,他就看到了署名作者的大名——阆中藏书人。


        

舒亶的嘴,顿时张的老大。


        

因为,如今在京的文臣里,敢用阆中为号者,大抵只有一人:右相蒲宗孟。


        

而藏书人这个后缀,更是在昭告天下:这篇文章就是俺蒲传正写的。


        

因为,阆中蒲家,最出名的就是家中有着一座丰富到叫人惊叹的私人藏书阁。


        

天下文人墨客,但凡去阆中的,都会到蒲家借阅藏书。


        

但问题是,蒲宗孟什么时候,是以文章诗词出名的?


        

舒亶正欲细看,门外传来了他雇的下人的声音:“官人,都省来人,请您到都堂议事!”


        

舒亶听着,先是一楞,旋即问道:“可知是哪位相公签发的关牒?”


        

“却是新除的曾相公!”


        

“曾子宣?”舒亶立刻起身,顾不得再看手里的文章了。


        

因为,他知道的,曾布如今奉旨全权接管了府界胥吏案件。


        

他在这个时候,派人来传自己去都堂。


        

显而易见,是要借用他舒亶的专业技能了!


        

什么专业技能?


        

当然是拷问、刑讯人犯的专业技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