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九百八十六章 宋辽之间的双向奔赴
夜间

第九百八十六章 宋辽之间的双向奔赴

        

大宋元祐三年,辽大安四年,二月乙未(十八)。


        

安国寺。


        

这是辽太宗耶律德光所敕建的皇家寺庙。


        

在辽国地位相当于大宋的报国寺、开宝寺。


        

乃是辽主及其后妃们礼佛之地。


        

这从这座寺庙所在的地方也能看出——它位于辽国皇城大内的西北,毗邻着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日月宫。


        

而日月宫,是耶律阿保机生前的宴寝之所。


        

在辽国的地位,不亚于太庙。


        

故此,辽主只要身在上京的时候,有空就会来此礼佛。


        

既是礼佛,也是祭祖。


        

此刻,耶律洪基就持香敬立在这安国寺的大雄宝殿中,仰望着慈悲庄严的释迦摩尼像,口中念念有词。


        

祷告完毕,耶律洪基持香上前,亲自插到佛前的香炉中。


        

“陛下……”


        

这个时候一直站在耶律洪基身后的一个内臣,才凑上前来,禀报道:“陛下,宁远军节度使,奉诏面圣,已在殿外候命……”


        

“把他带到朕的斋房中去!”耶律洪基没有回头,只是淡淡的吩咐着。


        

“唯!”


        

一刻钟后,耶律永昌便被两个耶律洪基的亲卫武士,带到了这安国寺内的一间专门为耶律洪基礼佛休息所建的斋房之前。


        

耶律永昌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对着斋房内朝拜着:“宁远军节度使臣永昌,恭问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十三郎来了?”斋房内,已换上了素白的斋衣,盘膝坐在一个蒲团上的耶律永昌,亲热的对着外面的耶律永昌招呼起来:“进来说话吧!”


        

耶律洪基这个人,在旁的方面,可能缺点很多。


        

但有一点——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只要他信任的大臣,从不怀疑对方的忠心,甚至可以做到言听计从。


        

这固然使辽国在他的统治期间,先后经历了耶律重元、耶律乙辛之乱。


        

却也是如今辽国,能东征高丽、日本,北服阻卜、西柔黑汗的缘故。


        

换一个君主,哪怕大宋依旧对辽输血,也做不到这般田地。


        

无他!


        

信任,很重要!


        

就拿萧不哒野来说吧,换个人能放心,让其统帅一支包含了契丹、渤海、女直、汉人、高丽的混合大军,长期在外,而不予掣肘、制衡?


        

偏耶律洪基就做到了!


        

他不仅仅不怀疑萧不哒野,甚至成为了萧不哒野征战日本的最大靠山和后台。


        

要官给官,要人给人。


        

耶律洪基对萧不哒野,唯一的要求就是——胜利!


        

现在又多加了一条——夺取日本的金矿、银矿!


        

除此之外,他别无所求。


        

他甚至曾和左右半开玩笑的说过——使萧招讨为朕平日本,获其金银,朕裂日本而封招讨,又有何不可?


        

他就是这样一个君主。


        

让自己快活,也让别人快活的君主。


        

自然的,出身于崇德宫系统的耶律永昌在他眼中,就是子侄一样,私下里直接是喊其排行的。


        

耶律洪基可以随意,耶律永昌却不敢失了臣子的礼仪。


        

耶律永昌再拜顿首:“诺!”


        

这才起身,在一个内臣的引领下,来到那斋房之中。


        

“十三郎坐!”耶律洪基随意的招呼着


        

“臣谢陛下隆恩!”耶律永昌小心翼翼的坐下来。


        

“十三郎,明日就要出使南朝了……”耶律洪基微笑的看着,在他面前小心翼翼的耶律永昌:“可有什么事情,需要朝廷关注?”


        

耶律永昌想起家中妻小,摇了摇头。


        

他在辽国的妻子儿女,如今都已有了恩荫、诰命。


        

实在是不缺什么东西了!


        

只有汴京的虫娘……


        

想着虫娘,耶律永昌心中就是一阵怜爱。


        

他所爱的虫娘,在汴京城里,只能住不过盈槛十余的逼仄柳宅,只有区区十来个婢女、下人侍奉。


        

这怎么能行?


        

这如何配得上虫娘的才情与温婉?


        

耶律洪基瞧着耶律永昌的神色,抿了抿嘴唇,问道:“真的没有?”


        

耶律永昌坚定的摇头,拜道:“若陛下实在要赏微臣,臣乞陛下将赏赐,赐予去年燕地受灾百姓!”


        

他的妻儿,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那里像虫娘,生来悲苦,却昂扬向上,一生才学,让他都汗颜不止。


        

耶律洪基抚掌道:“十三郎,忧国忧民,实我臂膀也!”


        

“若使我大辽上下,皆若十三郎,何愁不能一统海内?”


        

却是不再提赏赐之事。


        

实在是去年的辽国,也经历了罕见的旱灾。


        

到了冬天,又遇到了百年难遇的雪灾。


        

大量契丹部族的牲畜被冻死。


        

而长城之外的阻卜各部,也是受灾严重。


        

诸部首领,纷纷遣使来求粮赈济。


        

若是过去,辽人连自己都顾不了,那里管的了阻卜人的死活?


        

但如今的辽国,却有着大量的廉价商货,供应市场,还能用交子,从南朝进口粮食。


        

譬如旱灾开始后,耶律洪基通过国书求援南朝的宋国。


        

这本是试探。


        

结果,南朝的小皇帝立刻应允,命其河北路,运粮万石送抵瓦桥关。


        

说什么效‘秦晋故事’。


        

暗戳戳的把他,比喻成了晋惠公那样无信无义的君主。


        

对此,耶律洪基只是一笑置之。


        

然后就命耶律琚,以市价两倍用交子给付了南朝的粮食。


        

从此开启了,宋辽粮食贸易。


        

整个旱灾持续过程中,辽从大宋进口粮食,达到了十万石!


        

对大宋而言,这点粮食,只是河北一个富裕州的常平仓存粮。


        

但对辽而言,却足以救命!


        

使辽得以在大灾之下,依旧能对高丽用兵。


        

也正是因为,可以从大宋买粮食,耶律洪基面对阻卜的求援,非常慷慨。


        

立刻就命辽国在草原上的诸州,赈济各部灾民。


        

还将大批粮食,运往草原。


        

这使得,耶律洪基在草原阻卜诸部中的声望,日益高涨。


        

同时也使,本来只打算象征性的出点兵去西域的阻卜各部,都变得热情起来。


        

诸部都开始动员,少的数百骑,多的一两千骑,都在向着辽国的西北路招讨使治所所在镇州(可敦城)汇聚。


        

只等着辽国的粮食到了,就发兵西域,驰援黑汗——对草原上的游牧部落来说,这是传统,也是他们的生存方式。


        

草原遭了灾,牲畜大减,活不了人。


        

要么向南,打穿长城去长城里面抢掠。


        

要么向西,去西域就食。


        

如今这情况,南下是不可能南下的。


        

就只能向西,用马刀和弓箭去给部落的老弱妇孺,抢回一条生路。


        

何况还有着辽人的钱帛与粮食赏赐!


        

同时西域的黑汗人,也欢迎他们过去,大家一起去抢该死的突厥人!


        

所以,诸部的战意和决心都很高。


        

耶律洪基对于这一次的阻卜的西征,也非常的重视。


        

因为,这关乎着辽国的草原战略——


        

自辽圣宗以来,辽人对草原的阻卜诸部,就一直施行着两套政策。


        

一曰:怀柔。


        

辽人的怀柔不仅仅是册封诸部首领,拉拢阻卜上层贵族。


        

也包括了,阻卜人遇灾后的赈济,以使阻卜人遇到天灾,至少不至于发生大规模饥荒。


        

二曰:血税。


        

既假若辽人遇到战争,那么阻卜诸部,都有义务出兵助战。


        

辽人经常会将阻卜士兵,当成炮灰,放到第一线进行消耗。


        

可惜的是,那第二套政策,在耶律洪基的父亲辽兴宗时代已经崩坏。


        

辽兴宗两征西夏,征调了大量阻卜骑兵。


        

结果却是大败亏输,损兵折将。


        

作为炮灰的阻卜人,损失尤其惨重。


        

从此,阻卜诸部对于辽人的征调,就开始敷衍了。


        

这一次的阻卜西征,是辽人时隔数十年后,再次以中央名义,征集到的大规模阻卜骑兵。


        

只要成功了,就能重建契丹人和阻卜人的关系。


        

使辽的统治,重新深入阻卜各部。


        

想着阻卜各部,耶律洪基就看着耶律永昌道:“十三郎啊,汝此行出使汴京,有三个事情,务必要替我和大辽办到!”


        

“请陛下指挥!”


        

“这第一嘛……”耶律洪基悠悠的道:“自然是粮食!”


        

“我知南朝每年能从交趾,得粮两百万石!”


        

“故此,粮食南朝应是不缺的!”


        

“而我朝去岁大旱,今又遇雪灾,诸部寒苦,无以为继,府库已空!”


        

“故而,无论如何,今年大辽都需要从南朝采买百万石粮食!”


        

说着,耶律洪基就看着耶律永昌,道:“此事关乎社稷兴衰,十三郎务必要不惜代价做到这一点!”


        

“为此,我可以答允南朝,用市价的三倍购买其稻米!并以黄金白银支付粮价!”


        

大灾之前,耶律洪基自然知道,粮食是很珍贵的。


        

想要南朝人答应,大量向大辽出口粮食。


        

就只能用重金诱之!


        

三倍市价只是听着高,实则在如今的局势下,就和半卖半送差不多。


        

所以,耶律洪基只能使出南朝小皇帝最喜欢的东西——真金白银。


        

“唯……”耶律永昌顿首:“只是……”


        

“臣听说,南朝去年也遭了灾……其未必肯答应……”


        

耶律琚每隔半个月,都会派人送回报告,言及大宋内外诸事。


        

自然,他也报告了大宋从去年十二月开始遭遇的雪灾。


        

受灾地区,包括了开封府、京东路、京西路、河北路……


        

大宋朝廷,宣布了大量赈灾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耶律永昌很怀疑,大宋朝廷会不会答应?


        

毕竟,黄金白银虽好,却也不能吃。


        

耶律洪基摇头:“南朝所遇者,不过雪灾而已!”


        

“他们开春后,依旧可以春耕!”


        

“如何像我朝与草原阻卜诸部?”


        

辽国的契丹和奚部,至今还有着大量的牧民。


        

一场雪灾下来,一个又一个部落的牲畜,被集体冻死。


        

去年夏天的旱灾,又使幽燕十六州的土地大面积歉收。


        

若非是从南朝用交子采购了十万石的粮食。


        

去年的高丽战争,恐怕就不得不停下了。


        

这也是,耶律洪基会答应大宋调停的原因之一——被人卡脖子了呀!


        

“无论如何,十三郎都当从南朝采买到足够数量的粮食!”


        

“最迟在四月,我要看到起码二十万石粮食入境!”


        

只有先得到最少二十万石的粮食,耶律洪基才敢,命西北路招讨使开辽国山北诸路的粮库。


        

只有山北诸路开始放粮,阻卜人才会启程西征。


        

毕竟,他们得保证自己走后,家里的老幼妇孺不会挨饿。


        

“唯!”面对耶律洪基的态度,耶律永昌只能选择服从。


        

“这第二个事情……”耶律洪基调整一下坐姿,接着说道:“便是和南朝的科举有关!”


        

“十三郎此行,到汴京的时候,应该差不多就是南朝科举放榜前后了……”


        

“若运气好,说不定能赶上南朝的琼林苑!”


        

耶律永昌抬起头来,看向他的君主。


        

耶律洪基却是漫不经心的说道:“卿且记得,将南朝科举的情况,仔细记录下来……”


        

“务必将南朝科举前十的文章,都收集起来,然后送回国中!”


        

“此外,多收集些南朝的小报……”


        

“比如说汴京新报、汴京义报……”


        

“尤其是,汴京新报近来新刊载的《大唐西域释厄传》!”


        

“十三郎记得,尽可能的多收集,誊抄好后,送回国中……”


        

“唯!”耶律永昌长身而拜。


        

随着宋辽交易贸易的兴盛,如今的上京城里,不仅仅开始流行起南朝汴京的生活方式。


        

也跟着兴起了汴京的娱乐,汴京的文化。


        

甚至,连瓦子都出现了!


        

来自西域的胡姬、高丽的新罗婢、日本的黑齿奴……都开始出现在上京城内,叫上京城的契丹贵族,好好的开一回眼界。


        

自然的,随着贸易兴盛,来自汴京的小报,也跟着流入了上京城。


        

然后……


        

一炮而红,迅速的成为了辽地南北两院的权贵们所追捧的东西。


        

汴京义报上,所刊载的文章、诗词,让辽地的文人、士大夫们如痴如醉,恨不得逐字逐行的仔细分析,反复研读。


        

而汴京新报上所报道的汴京市井故事、美食以及连载的故事,则在贵族特别是衙内群体中,引发了海啸一般的反响。


        

衙内们天天做梦都在想着,何时去汴京真正游玩一番,去领略那州桥夜市的美景,去看那汴河上的风月,与李师师、徐婆昔、王京奴等被汴京新报,形容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般的美人,同枕而眠。


        

同时,汴京新报如今已经连载完成的《三国演义》,也在上京城里流行起来。


        

不过,因为这些东西都是零零散散的流入,所以,很多人看的都是些残篇。


        

但即使如此,依旧让人如痴如醉。


        

而今年开春后,从汴京随着商旅队伍,一起回来的《汴京新报》上刊载的全新故事《大唐西域释厄传》,更是刚刚进入上京,就迅速的引爆了整个上京城。


        

据说,连宫里面的皇后和皇贵妃,都迷恋上这个新故事。


        

只是……


        

耶律永昌抬头,看向耶律洪基,小心翼翼的问道:“陛下缘何这般关注那汴京新报上的故事?”


        

耶律洪基咧嘴一笑,然后合十礼赞道:“我佛慈悲!”


        

“我欲将那故事,传与阻卜诸部……”


        

“使阻卜诸部皈依我佛!”


        

草原上的阻卜人,信仰非常驳杂。


        

有萨满教的,也有信大食教的,还有信景教的,甚至连祆教都有人信。


        

这让历代辽主,头疼的很。


        

任何统治者,都很清楚,宗教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


        

用的好了,甚至胜过百万兵。


        

但,草原上的阻卜诸部,信仰如此驳杂。


        

让辽人真的是无从下手。


        

这个时候,汴京新报上连载的《大唐西域释厄传》传到了上京城。


        

耶律洪基第一时间就知道,这个故事,对于辽国的重要意义——它只要传到草原上的阻卜部落中,并流行开来。


        

那么,佛道两教的信仰,也就能随之传入。


        

而辽地不缺道士、和尚。


        

只要能让阻卜人接受了《大唐西游释厄传》,那么,辽地的道士和和尚,也就能随之进入阻卜各部传教。


        

耶律洪基如今就在动员道士、和尚。


        

和尚们倒是很踊跃。


        

尤其是那些在皇家寺庙里的年轻僧人,都有着传法的欲望。


        

就是道士们,似乎没什么兴趣。


        

比起传教,牛鼻子们更愿意宅在道观里,打坐修道。


        

再说了,牛鼻子们那一套其实很看信众的文化水平的。


        

玄之又玄的东西,没有文化的人,真的听不懂,也很难代入。


        

反倒是大和尚们,非常有创新精神。


        

只要能传法,什么瞎话都敢往外编。


        

同时,大和尚的技能也很多。


        

好多人是既懂佛法,还懂医术甚至能兼好几个其他职业。


        

是既懂算命也能看风水,还能做法事。


        

所以,也就不要怪,道士被大和尚压着打了。


        

加上契丹人本就崇佛。


        

于是,耶律洪基很自然的就会选择支持佛教北传草原阻卜诸部。


        

耶律永昌对此,自然没什么态度,闻言便拜道:“臣知道了!”


        

这种事情他不做,耶律琚也会做的。


        

因为,大宋的小官家,特意和他们说过。


        

大辽这边,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


        

像是汴京新报和汴京义报,甚至就是小官家亲自安排,跟着商货一起送过来的。


        

那位小官家,一点也不像之前的赵官家们。


        

之前那些赵官家,是严防死守,生怕大辽这边知悉了南边的情况。


        

他就反过来了。


        

只要是公开出版的书籍,都是敞开了对大辽供应,不设任何限制。


        

耶律洪基嗯了一声,然后轻声道:“至于这第三个事情……”


        

“十三郎应该知道……”


        

“与成安公主有关……”


        

“宋辽兄弟之邦,理当结秦晋之好!”耶律洪基说道这里,就提高了些声音:“再过两年,便是澶渊之盟缔结八十五周年了……”


        

“我以为,宋辽关系宜当更进一步!”


        

“故,我欲以成安公主为南朝皇帝之妃!”


        

“此事,十三郎到了南朝后,要将之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至少也当让南朝皇帝答允,在澶渊之盟缔结八十五周年时,与我朝议亲!”


        

这个事情耶律洪基的心病。


        

亦是他认为的‘大安盛世’的最后一块拼图。


        

只要能完成这个历史使命,那么他将来到了九泉之下,见了承天太后和圣宗皇帝,也能昂起头来,无愧于心!


        

耶律永昌听着,却是神色古怪的抿了抿嘴唇,然后俯首拜道:“诺!”


        

“臣当竭尽全力,助陛下成此心愿!”


        

以他在大宋的见闻来看,大宋的大臣们,对宋辽联姻是一百个不情愿。


        

但,那位小官家的态度,却是暧昧的很。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官家对此恐怕是欢喜的。


        

所以啊,这是双向奔赴!


        

这个事情,必定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