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九百九十一章 宋用臣回京
夜间

第九百九十一章 宋用臣回京

        

随着时间进入三月,汴京城的科举气氛,开始日益浓郁。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汴京学府的房子又涨价了!


        

特别是已经交房的一期,均价每平尺在短短两三天中就涨了五贯!


        

看着涨幅很小?


        

关键,汴京学府最小的户型也是一千平尺啊!


        

等于瞬间涨了五千贯!


        

而涨价的原因,非常简单。


        

榜下捉婿!


        

或者说,有人在借着这个概念炒房!


        

可别小瞧了中古人的商业头脑。


        

洛阳那边的牡丹花炒作市场,击鼓传花了十几年,生生把几个小众品种的牡丹,给炒到了几千贯一株!


        

要不是,赵煦登基,洛阳元老们都跑来了汴京。


        

洛阳的牡丹花市场,怕是到现在都不会崩盘。


        

原因很简单——洛阳牡丹花市场的商业逻辑,从来不是牡丹花,而是买到相应奇花异草的人,可以拜谒元老,请元老指点、赐教。


        

就和东汉末年的所谓‘点评’一模一样。


        

区别是,当初的名家点评是评人,而洛阳那边是评花。


        

但本质都一样。


        

于是,这十几年中洛阳的元老们赚的盘满钵满。


        

元老们一个个都建起了园林、度假山庄。


        

其中有好几个园林,甚至可以在规模、精致上媲美赵官家的皇家园林!


        

连牡丹花都能炒,何况汴京学府的房子这种本身就具备了稀缺性和独特性的金融产品?


        

反正,一时间,汴京内外,各种各样的传说,都在疯传。


        

有人讲——孙家正店的东主孙赐,打算给自己的三个女儿,都选一个进士女婿。


        

但因为自己是酒博士出身,害怕新科进士瞧不上。


        

所以,便打算给三个女儿,每人都买一套汴京学府的房子当嫁妆。


        

这样的话,就不怕进士女婿不上钩了。


        

也有人在传——驸马都尉、晋州观察使王师约和已故的惠和大长公主的掌上明珠,欲给自己挑个进士及第甚至是状元郎夫婿。


        

但,王驸马害怕再出一个‘错把冯京当马凉’的笑话。


        

所以,就直接动用钞能力——驸马打算直接买下整整十套汴京学府的房子,来给爱女作为出嫁的陪嫁。


        

这样一来,就不怕将来捉到的女婿不肯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在汴京城内外轰传。


        

就连汴京新报也加入战斗,在这其中添油加醋的报道——当然,汴京新报在报道的时候,提前叠了甲,都是用‘据说’、‘传说’、‘听说’这样的字眼报道,且报道都放在【市井故事】这个过去一直用来传谣的板块。


        

如此炒作之下,汴京学府的房子,三两天就涨出五千贯一套,合情合理。


        

这轮炒作结束,每套房子涨个两三万贯,都算稀松平常。


        

谁叫这汴京学府的业主的孩子,是真的能读开封府建的蒙学、小学呢?


        

而汴京学府的蒙学、小学,如今都已开学。


        

而这两所学校,所聘的老师,不是开封府有名的私塾先生就是有着特奏名功名的老进士!


        

小学校长,更是由开封府派遣的京官出任。


        

这直接击中了天下奢遮人家的痛点。


        

自然,贵是应该的。


        

而赵煦也趁机赚了不少钱——大宋有不动产的交易税,唤作牙契税。


        

虽然税率不高,也就总价的百分之四。


        

可,炒房火热起来后,一套房子只要过手个几次,赵煦差不多就相当于又卖了一套了。


        

“难怪现代房产市场火热的时候,所有人都是笑哈哈……”赵煦在看完探事司的报告后,也忍不住嘴里碎碎念的感慨着:“这东西是真赚钱啊!”


        

“特别是和教育、前途、就业、官位、阶层等属性绑定后……”


        

即使在现代,具备这样属性的地产,也不是平民百姓能觊觎的!


        

何况是如今呢?


        

所以,赵煦心安理得,没有任何负担。


        

他甚至开始琢磨起来:“要不要再开个新项目?”


        

想了想,他否定了这个念头。


        

“再等等吧!”


        

“起码也得过了今年再说!”


        

倒不是他良心发现了。


        

实在是,要是现在就下场收割的话,很容易刺破泡沫,导致汴京学府的房价崩盘式下跌。


        

一旦如此,搞不好汴京学府的房价就可能变大a了。


        

但今年后,等天下人都习惯并且认可了赵官家的房子,确实好,也确实值得投资,且大家都知道,投资赵官家的房子能赚钱后。


        

到那个时候,赵煦再开新项目,就不会影响汴京学府的房价。


        

这样的话,新项目一开盘,就可以和汴京学府的房子比价。


        

想到这里,赵煦就开始给自己找补了:“朕也不是贪财!”


        

“朕是为了大宋朝的金融安全啊!”


        

“从元祐元年开始,每年三百万贯的交子流入市场,固然可以润滑金融,替大宋消除钱荒的影响……”


        

“可,交子越发越多……”


        

“若没有个蓄水池,迟早会有金融风险!”


        

还有什么东西,在现在的情况下,能比汴京城的学区房,更适合当蓄水池的?


        

“再说了,朕拿了钱,转手就花了出去,没有留在自己手里,也没有拿来给自己享受啊!”


        

河北的清淤、京东、两浙、福建的水师建设和水师官兵的俸禄。


        

还有各地赈灾、引洛入汴工程的维护、扩大与建设。


        

开封府府界的道路扩建、水坝建设。


        

太学、算学、律学、武学的扩建、扩招和老师薪俸、福利。


        

还有专一制造军器局的研发投入以及沿边各路的赏赐。


        

这些钱哪来的?


        

靠户部那每年七千万贯的岁入吗?


        

抱歉,这两年户部的府库,因为战争和天灾,一直是赤字。


        

每年的岁入,根本不够朝廷的开支。


        

还不是赵煦,拿着买房子的钱在救急?


        

这也是赵煦在明年,还得开个新项目圈钱的缘故。


        

不圈富哥的钱,难道去圈苦哈哈的泥腿子的钱?


        

这样说着,赵煦就感觉,自己真的是太伟大了!


        

“像朕这样的明君圣主,历代能有几个?!”


        

“天下人若知朕的苦衷,怕是都得感恩戴德了吧?”


        

赵煦正沉浸在自我陶醉中的时候,童贯的声音,在不远处传来:“大家……宋都知来了……”


        

“哦!”赵煦放下手中的报告,吩咐道:“快请都知进来说话!”


        

“唯!”


        

片刻后,童贯就领着,刚刚从徐州利国监那边,回朝述职的宋用臣,来到了赵煦跟前。


        

宋用臣从元丰八年开始,就一直是赵煦的救火队员。


        

没办法!


        

他懂的东西太多了。


        

无论是土木工程,还是水利建设,不管是冶铁还是勘探,他都懂!


        

不仅仅懂,还很专业!


        

在某些方面,他甚至比沈括还厉害!


        

关键,他还是内臣!


        

在大宋的体制下,完全不需要担心,他会尾大不掉。


        

于是,哪里有事,赵煦就派他去哪里。


        

而每次宋用臣都没有让赵煦失望,差事都办的相当好。


        

虽然,下面也传出了,宋用臣贪污受贿、任人唯亲、跋扈嚣张等等罪证。


        

可这有什么关系?


        

一个内臣,只要能把差事办好就行了。


        

至于其他的?


        

那不是很正常的吗?


        

不然,你难道还指望一个内臣,能和王安石、司马光这样的顶尖士大夫媲美?


        

这不现实!


        

连士大夫都没几个,能做到和王安石、司马光一样的。


        

所以,赵煦对于自己身边的亲信内臣们,吃点拿点都很宽容。


        

只要能把事情办好,别贪的太过分就成。


        

“入内内侍省副都知、景灵宫使、提举徐州利国监兼京东、河北等路清淤大使臣用臣,恭问大家圣躬万福!”


        

宋用臣到了赵煦跟前,就伏地而拜。


        

“都知且起!”赵煦起身,微笑着道:“如今是私下场合,都知与我就不必这般拘礼了!”


        

“臣不敢!”


        

“唉!”赵煦笑了,对童贯道:“童贯啊,快把宋都知扶起来吧!”


        

“大家厚恩……臣……臣……实在是无以为报啊!”宋用臣在赵煦面前,忍不住的涕泣起来。


        

赵煦见着,就知道,宋用臣在徐州这些年学坏了啊!


        

过去的宋用臣,哪里有这么丰富的感情?


        

只能说,徐州那地方有些复杂。


        

当然,可能也和宋用臣接触的人群有关——利国监那边,鱼龙混杂,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高炉冶铁搞成后,更是牵扯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关系。


        

于是,宋用臣哪怕再笨,也该学会了表演。


        

“都知且先坐下来喝口茶!”赵煦让童贯搀扶着宋用臣坐下来后,就柔声的安抚起来:“自皇考升暇,天下诸事,有劳都知了!”


        

这是实话!


        

这三年来,宋用臣一直是到处跑。


        

一会得去河北清淤、修堤坝。


        

一会又得去淮南赈灾、抗旱。


        

一会又得回京,主持导洛通汴工程。


        

这些事情忙完了,还得赶快去徐州盯着利国监的高炉冶铁之事。


        

还得抽空,去利国监里,将优秀的冶铁匠人、高炉修建匠人给筛出来。


        

光是去年一年,宋用臣就报了三百个有功工匠名单。


        

其中大概七十几个是他的关系户、亲戚。


        

剩下的都是真有技术和功劳的。


        

哪怕是那些关系户,赵煦也知道,宋用臣是尽量的选了有能力的。


        

于是,宋用臣今年虽然才五十来岁,却已两鬓斑白,容貌苍老,看着就和个六十几岁的老人一般。


        

赵煦看着也是难得的有些不忍,道:“都知此番回京,且好好休息几个月,认真的疗养一番,把身体养好再说其他!”


        

“至于徐州的差遣,且先卸下来!”